【健康科普】别让“心伤”拖累了你的康复 肢体康复患者的心理康复指南

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
汉医广【2024】第1219112号
患者在经历肢体功能障碍后,往往会面临一系列心理挑战,如焦虑、抑郁和自我认同的问题。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积极性,还可能导致康复效果不佳。因此,在康复过程中,心理康复与身体康复同样重要。
身体形象与自尊的改变
肢体损伤或疾病可能导致身体外观改变、功能受限,使患者自我形象受损,自尊下降。如面对自身肢体功能障碍,一些患者易产生自卑、羞耻感,不愿社交,影响生活质量。
情绪问题
肢体康复过程漫长且痛苦,患者易出现焦虑、抑郁等情绪。担心康复效果不佳、害怕疼痛、对未来生活担忧等,都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过大。据统计,肢体康复患者中,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发生率较高。

生活方式的改变
肢体功能障碍会使患者日常生活受限,依赖他人,如无法独立行走、穿衣、洗漱等。这种改变会让患者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,影响心理状态。
社会支持的影响
部分患者可能因肢体康复而感到被社会孤立,或担心给家人带来负担,从而产生心理压力。良好的社会支持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,但缺乏支持则会加重心理问题。
关注肢体康复患者的心理康复,有助于提高其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,促进全面康复。
提供心理支持与沟通
积极倾听:医护人员和家属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和想法,给予其充分表达情绪的机会,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。
鼓励与肯定:及时肯定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,哪怕是微小的改善,如患者第一次能独立坐起,要给予鼓励,增强其康复信心。

帮助患者适应身体变化
教育与引导:向患者详细介绍肢体损伤或疾病的情况、康复过程及预期效果,让患者对自身状况有清晰认识,减少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惧。
协助调整生活方式:根据患者身体状况,帮助其调整生活习惯和环境,如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安装扶手、提供辅助器具,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。
组织社交活动
病友交流:组织病友交流会或小组活动,让患者有机会与同类型康复患者交流经验和心得,互相鼓励和支持,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。

回归社会:鼓励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参与社会活动,如参加社区活动、工作或学习,让其感受到自己仍能融入社会,实现自身价值。
专业心理干预
心理咨询:当患者出现明显心理问题时,及时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进行干预,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,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。
放松训练: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,如深呼吸、渐进性肌肉松弛、冥想等,缓解焦虑、紧张情绪,改善心理状态。
编辑 | 何君
供稿 | 神经康复一科
审核 | 陶惠芬
声明:(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一切视患者自身情况和以专业医生诊断治疗为准。)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知识科普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您不想让我们使用您的图片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!
汉中脑安康复医院
神经康复科
神经康复科是以脑病康复为主的专科特色科室,病房环境舒适,医疗、康复设备齐全,目前科室主要开展脑出血、脑梗死、颅脑损伤、脊髓脊柱损伤等引起的偏瘫、截瘫、言语障碍、认知障碍、吞咽功能障碍及心肺功能等疾病的康复治疗。


开展以中医、西医、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诊疗模式,能充分发挥中医中药、针刺芒针、推拿点穴、穴位埋线、艾灸等在治疗中的特色优势,再结合专业的现代康复训练技术开展各类康复治疗,如:运动、言语、认知训练、手功能训练、平衡能力训练及吞咽功能训练等。


配有各类现代康复器材,如:电动起立床、肌力训练器、中频治疗仪等各类专业康复器材。医、护、康三者相结合治疗,使患者快速提高疗效,缩短治疗周期,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,使其回归家庭和社会。在康复的道路上,用专业与爱心伴您同行!
咨询电话:0916-8818858
